当前页面: 帕金森氏症防治网首页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学术研究动态
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研究新发现
关注和交流: Google+ | 新浪微博 | QQ微博 | QQ群: 161053702 (验证注明“帕病”)
下面这篇报道转自记者王振岭采写的新闻,报道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神经内科的王铭维教授对帕金森发病机理的研究新发现。转载如下:
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研究新发现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报 引用:http://www.parkinsonism.net/news/1/108.html
日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留美博士后王铭维教授经研究证实,多巴胺在胞浆内蓄积可导致神经元死亡;囊泡单胺转运蛋白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出现进行性死亡,残存神经元的多巴胺合成能力降低,从而使锥体外系的运动调节功能失调。为进一步探明该病的发病机理,并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留美博士后王铭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美籍华人刘永坚教授的指导下,利用大鼠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蛋白电泳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神经毒性物质 M P P ~+与突触前膜内的囊泡单胺转运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它影响多巴胺在突触囊泡的贮存,造成突触体胞浆内的多巴胺增多;多巴胺通过自身氧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醌类物质,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甚至死亡;如果多巴胺与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结合后进入酸性分泌的囊泡中,可以避免多巴胺的自身氧化,这个过程在神经保护机制上起重要作用。经实验研究王铭维还发现,给大鼠腹腔内注射一定剂量的利血平后,可使其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如骨骼肌僵硬强直、运动迟缓等。他发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利血平抑制了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的活动和功能所导致的。由此他推论,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的活动和功能受到抑制,与帕金森病发病相关。
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研究结果,王铭维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其在实验室克隆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基因转录进成纤维细胞 C H O内,结果发现,表达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的成纤维细胞 CH O,能抵抗神经毒性物质 MP P ~+的毒性。同时他发现,在神经介质中给予多巴胺后,表达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的成纤维细胞 C H O胞浆内的多巴胺很少蓄积,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转录囊泡单胺转运蛋白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C H O。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多巴胺在胞浆内的蓄积与神经元死亡率呈正相关,多巴胺在胞浆内的蓄积可导致神经元死亡,最后造成帕金森病的发病;囊泡单胺转运蛋白的功能与多巴胺在神经元中的蓄积相关,它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上述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对传统的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与帕金森病发病机理、王铭维相关的资料
- 帕金森病与震颤麻痹是一回事吗?
-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是什么?它在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 [资料]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铭维
- 科技日报: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机理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因首先因英国的帕金森(Janes Parkinson)于1817年描述而得名。它与通常所说的震颤麻痹是一回事。
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物质,是国际上通用的药物名称,不同的厂家在药品上市时却有不同的商品名。口服左旋多巴首先是到达通过胃,片剂一般在胃内崩解溶化,再排到十二指肠,然后到达小肠,在小肠上端吸收入血,大约有小于1%的左旋多巴最终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被黑质神经细胞或其他神经细胞摄取,在多巴脱羧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羧基,变成多巴胺,从而起到补充脑内多巴胺,减轻帕金森病症状的作用。
王铭维,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留美神经病学博士后。从事神经内科专业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诊治疑难病症,尤其对脑血管病、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等的治疗有独特方法。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22日电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22日报告说,他们找到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将来有望开发出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药物。
整理:Golden Pig 最后修改:2007-03-23
- 前一篇:“细胞刀”攻克顽疾“帕金森” - 2007-03-24
- 下一篇:唐都医院治帕金森添新法 - 200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