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预防与控制 » 帕金森病及早治病人照常上班旅行

帕金森病及早治病人照常上班旅行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3506] 2008-04-10 07:30 阿宝 写道:

帕金森病及早治病人照常上班旅行

  来源: 广州日报

帕金森病患者学会正确的锻炼对控制疾病很有好处。图为参加会议的老人正在跟专家学习如何锻炼。

本报记者专访城中帕金森病治疗权威专家,全方位解读帕金森病的治疗、康复与预防

  “目前在我们医院进行了登记的帕金森病患者共有1600多名,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十年,但我们相信,这些病人仅仅还是这个患病人群中的冰山一角。帕金森病的发生率正在不断上升,但能在早期就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问题,并到医院求诊的病人,我估计还不到患病总人数的10%。”帕金森病治疗领域权威、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刘焯霖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确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许多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接受正规治疗的病人都能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对帕金森的认知度还是很低,往往将患者早期表现出的震颤、僵硬理解为“人老了手抖很正常”,“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从而错过了早期治疗的黄金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病患者不仅存在就诊“迟到”的现象,还缺乏相应的知识正确管理疾病:有两成患者出现过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大部分患者不太了解如何锻炼,更不清楚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和相关方法。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日前,广州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广州宾馆,为患者提供免费的讲座和咨询。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专家们从药物、手术、中医、康复治疗等角度对帕金森病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希望通过他们的观点,帮助帕金森病患者走出疾病迷局。

  本版撰文/记者黎蘅、伍仞、石善伟

  本版摄影/记者邱伟荣

  “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就有1~2名帕金森病患者”

  受访专家:刘焯霖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遗传病学组顾问。

  随着中国日益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帕金森病病人高达170万。据刘焯霖介绍,帕金森病主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化疾病。“该病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约为1%,也就是说每100个60岁的老人中就有1~2人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本来并不十分可怕,虽然不能根治,但完全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在我的病人中,有不少人一直坚持吃药,十多年了,生活还可以自理。”不过,让刘焯霖忧虑的是,目前能进入治疗程序的中国患者还很少。“很多病人都是在症状严重到已经影响生活了的时候才来看病的。”但问题是,这时才进行治疗会比早期困难得多,效果也差很多。

  两成帕金森病源于环境污染

  帕金森病发病的机理主要是人体大脑中一个名叫“黑质”的部位受损,由其释放出的一种物质——“多巴胺”越来越少,从而就引起了震颤、僵硬等一系列运动障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黑质”受损呢?医学界至今还没有非常确切的说法。刘焯霖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获得医学界一致认可的病因主要有三个:1.年龄老化;2.环境污染;3. 遗传。“其中受环境污染影响而诱发帕金森的病人大概占了20%,例如在一些长期接触锰粉的工厂工人,帕金森的患病率就较高。”刘焯霖说,此外在来神经内科就诊的帕金森患者里面,不少是每天喷洒杀虫剂但却从不戴防护面罩的农民。“一氧化氮也是催生帕金森的‘凶手’,不少人都曾在帕金森病发前有过煤气中毒经历。”刘焯霖还指出,虽然中青年人在帕金森病人中只占少数,但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这些年轻的帕金森患者的病因多数与遗传有关。

  内外科联手治疗最完美

  对帕金森的治疗,刘焯霖强调,目前医学界正在大力倡导内外科联手对抗帕金森病。他介绍,帕金森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不少病人开始耐药。“以往,医生除了不断给病人调整药物之外,并没有更好的方法。”但现在,让刘焯霖等专家感到鼓舞的是,帕金森病的治疗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其中,脑起搏器技术是近30年来帕金森治疗中的最大突破。

  “因此,对于一些药物已经难以控制症状的病人,如果有条件接受手术的话,我们会建议他们进行脑起搏器植入。而在手术后,再通过密切的观察随访,同时配合相应的内科药物,大多数病人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帕金森病最完美的治疗方案。”

  “治疗与不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差异相当大”

  受访专家

  黎锦如: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得了帕金森病就像是被判了“死缓”,因为这种病虽然不会短期内夺去人的生命,但会逐渐使人行动不便,直到最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只能终日躺在病床上。对此,黎锦如说:“这种说法要从两个方面去评价。”

  “首先,实事求是地说,因为帕金森病的病因还没明确,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措施能终止疾病的进展。在确诊后,不管是否采取治疗,病情都会往坏的方向发展。”

  但病人和家属们必须知道,治疗与不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差异是相当大的,“由于帕金森病病程长,如果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病人会逐渐因症状严重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长达数年的照顾。而且,长期卧床使病人活动量减少,加快病情恶化速度,身体不灵活也容易造成摔伤、骨折的意外,对老年人来说,骨折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可能致命的。”

  相反,如果进行适当的治疗,病人可以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维持生活自理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照常上班、旅行。黎锦如说:“现在我们不少病人,到医院复诊后就直接到市场买菜、回家煮饭了。还曾经有一个副局级的病人,服用药物治疗以后,可以照常上班,甚至连续演讲一两个小时,旁人一点都看不出他有帕金森病。”

  所以,帕金森病的早发现、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然而,这并不等于一出现症状就必须开始服药。黎锦如表示,如果症状还未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可以考虑暂时不吃药,但必须定期到医院复诊。

  “人们对帕金森认识的匮乏,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受访专家

  邵明:主任医师,副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我们碰到很多帕金森病人,一开始出现典型症状时经常被误认为是腰、颈椎疾病、中风或老年痴呆,甚至会被当作‘老年病’而等闲视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邵明介绍,很多患者都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前往医院就诊。

  去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广州5家医院展开的调查显示,85%的帕金森患者在最初寻求治疗时没有想到自己所患的是帕金森病,33.7%的病人直到症状引起生活不便才首次就诊。

  其实,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中就可以看出帕金森病的端倪。邵明介绍,初期患者多表现为一侧手脚不受控制地震颤、肌肉僵硬、动作如齿轮般困难、面部缺乏表情等,如单手不由自主地做出搓丸子、数钞票的动作;到了中期,症状由身体一侧发展到两侧,双脚拖地步行、走路失去平衡容易摔倒等较为多见;晚期患者逐渐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甚至说话、吞咽都很困难等。

  药物治疗“蜜月期”

  只有5到10年

  邵明指出,帕金森病的症状主要是因为部分脑细胞退化、缺乏多巴胺引起的,药物治疗只是延缓病情进展,不可能根治,而且病情的各个阶段用药也需要严格区别。患病早期症状还很轻微时,可以选用维生素B2、维生素E等神经保护类药物;当病情开始影响日常工作时,功能类似多巴胺的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因其副作用较轻,应用较多;药效较强的左旋多巴类药物被普遍应用在症状逐渐恶化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

  “异动症”和“开关”这两个名词,门外汉可能不清楚指的是什么,然而对于依赖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刚开始服药时患者往往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但更让人苦恼的是服药一段时间后“异动症”和“开关”这两种副作用,出现后便很难完全靠药物消除,前者是指服药后身体出现一些无法自我控制的动作,后者是指当药物效力未能维持到下次服药时间时,患者就像被关上电源一样,间歇性地失去活动能力。

  邵明提醒,当出现上述药效变动症状时,就要考虑调整左旋多巴药物的剂量,或同时服用珂丹等类药物,以增强血液中左旋多巴浓度的稳定性,减少药力失效的时间。“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只有5到10年”,邵明建议,当加大药物剂量,疗效不见增加而副作用增加时,就到了考虑手术治疗的时候了。

  过半帕金森患者有抑郁症

  近年来,帕金森治疗中的一个新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那就是患者的抑郁问题。

  来自珠海的刘女士今年64岁,两年前被诊断患有帕金森病。她对记者说:“以前自己得直肠癌时也没害怕过,因为觉得癌症来得快,人‘去’得也快,说实话,我现在非常绝望,觉得帕金森病比癌症还可怕。”邵明告诉记者,刘女士是典型的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的患者。他透露:“国外调查显示,47%~57%的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抑郁症;去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做的调查显示,在随机抽查的108名帕金森病人中,高达65%的患者有轻度以上抑郁症状,21%的患者抑郁更是达到中度以上。”

  邵明表示,年纪越轻、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的帕金森病人越容易伴发抑郁。他们的抑郁情绪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家人,最终又影响自己的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他提醒患者和家属,既不要相信网上宣称能治愈帕金森病的广告,也不要对此感到悲观,“不能治愈不等于不能治疗,就好像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目标都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控制血糖水平。现代医学水平已经能让帕金森病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享受正常生活,国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基本与世界水平同步。”

  “对于那些药物已经难以控制症状的患者,手术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

  受访专家

  张世忠: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目前正在主持有关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方面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张世忠表示,对于那些药物已经难以控制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近几年出现的通过手术植入脑起搏器的方法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

  正如张世忠所说的,对于“蜜月期”已经过去、药物治疗效果已经大不如前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脑深部电刺激术(简称DBS,又称脑起搏器手术)无疑是他们与疾病继续抗争的希望。

  据张世忠介绍,DBS手术中,医生会把两个针头大小的微电极植入患者大脑,再把脉冲发生器埋在其锁骨皮下。脑起搏器启动后,脉冲发生器会通过连线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患者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大多数患者并不感到刺激的存在,但能感到症状的缓解。而且患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症状的轻重,通过体外的程控仪开关起搏器及在安全范围内调节参数。”

  但张世忠指出,DBS手术并非适合所有帕金森病患者。病情严重的晚期患者、有严重痴呆和精神症状的患者、严重心肺疾病和严重高血压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能配合术后程控者、不能接受植入物者以及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手术者都不能够采取这种治疗方法。

  术后不可擅自停药

  高昂的手术费用曾经是患者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的一大障碍。据了解,一项双侧安装脑起搏器手术需要花费20万元左右,这让很多有意手术的患者望而却步。去年开始,广州把帕金森病纳入医保范围,享受广州医保的帕金森病患者可报销一部分费用,希望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受益于脑起搏器。

  “安装了脑起搏器也不代表一劳永逸,”张世忠提醒,术后患者用药可以减半,但不可擅自停药。同时,患者术后还需要经常回医院对脑起搏器进行参数调节,以便用最少的耗电量,最好地控制症状,并避免并发症,而且电池的寿命一般只有五六年,到期后要回医院换电池。术后患者还应避免去一些强磁场的地方,以免意外开关起搏器。

  “两千年前的中医典籍中就有类似帕金森病的记载”

  受访专家

  雒晓东: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内科学脑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据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雒晓东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对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记载。但说到中医学界对帕金森病真正的认识,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认为,帕金森病是人老之后肝肾精血亏虚引起的,由于经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变得不灵活,于是出现动作缓慢、僵硬的症状。另一方面,肝肾精血亏虚又导致了肝风内动,出现身体颤抖、摇动。所以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都以滋养肝肾、平肝养肾为主。

  中西医结合

  延长药物“蜜月期”

  雒晓东说,近年来,中西医学界联合做的大宗对照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上有优于西医之处,“与西医较单一地依靠药物治疗不同,中医除了用中药干预治疗以外,还能够采取针灸、刮痧等特色疗法对帕金森病病人进行治疗,这些外治疗法都被证明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另外,中医中药在治疗情绪不稳、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上的效果要明显好于西医。“中医利用舒肝解郁、通阳气的药物可以有效调节病人的情绪,同时避免了抗抑郁的西药的副作用。对于低血压的病人,也可以补益阳气的药物使其血压平稳地回升。”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另一大特色,在于能有效延长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的“蜜月期”。“一般来说,如果早期帕金森病人的运动症状不明显,我们会建议先采取单独中药治疗的方案。有的病人仅仅靠中医治疗,发病四五年后仍然保持自理能力。由于中药治疗运动症状的效果不如西药,所以到中晚期出现影响生活的运动症状时,要开始使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不过,比起纯西医疗法,中西结合的疗法会把药量控制在中小剂量。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一是有效地改善症状,二是尽量延长‘蜜月期’,三是降低单吃西药的副作用。根据目前观察到的结果,中药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作用发挥都比较平稳,没有类似‘蜜月期’的现象。”

  运动比食疗更重要

  雒晓东指出,帕金森病人在饮食方面首先应该保持营养均衡,同时避免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病人,要注意服药时不要同时进食高蛋白食物,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出现吞咽困难的晚期病人,应该改吃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他还提醒各位病友,绿茶有抗神经元变性的作用,所以平时在不影响睡眠的前提下,病人可以多喝绿茶,“如果有震颤症状的,可以用3克天麻片和绿茶一起泡,肌肉僵硬的就可以在绿茶里加入葛根或者乌梅。家里煲汤也可以加点葛根或者天麻,分别可以改善僵硬和震颤的症状。”

  不过他同时强调,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运动比食疗更重要。因为帕金森病人的肌张力很高,运动可以把他们的肌肉“拉”开,使身体不会僵硬。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做家务等只要能运动到身体每一块肌肉的活动,都是有好处的。“在我们医院住院的病人,我们要求他们每天进行两个小时以上的运动,否则天天躺在床上,有可能出现‘越住院症状越严重’的现象。”
[第2楼 PID3506] 2012-08-20 19:27 Robot :

帕金森病及早治病人照常上班旅行 相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