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病理机制讨论 »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对比 1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对比 1
[第1楼 PID862] 2007-06-09 22:19 阿宝 写道: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对比 1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 孙 斌
VP组患者起病年龄明显高于PD组患者(P<0.001);二组患者病程、确诊时间及Hoehn-Yahr分级均无显著差别
1.您认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A.震颤 B.僵直-少动
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肌僵直症状多呈不对称性还是对称性?
A.不对称性 B.对称性
近年来,有争议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ascular Parkinsonism,VP )得到了病理学的证实,肯定了脑多发性腔梗可以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事实。同时也有病理学证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脑血管病如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CI)并存。为此对我院诊治的帕金森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VP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求指导临床,现归纳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本组168例为1982年7月至2000年2月间住院或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至少1次。
1.1.2 病例分组及诊断依据:依据既往脑梗死病史,脑影像学检查,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参考户村则昭提出的VP标准,除外化学药物、外伤及其他病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 以及PD合并CI者,分为⑴VP组:50例,年龄54-83岁,平均68.3±5.8岁,男41例,女9例,男:女=4.6:1;⑵PD组:118例,年龄36-83岁,平均62.3±10.1岁,男85例,女33例,男:女=2.6:1。
1.2 方法
1.2.1 病例统计:设计表格将临床资料分为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初始症状、临床体征、影像学改变等归纳统计,建立数据库,做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分出起病年龄、确诊时间、病程、高血压病程及Hoehn-Yahr分期等进行比较。
作者单位:1.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 2.解放军456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济南250031; 3. 解放军总医院数理统计室
1.2.2 统计学分析:以PD组为对照,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 2 检验或确切概率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取P≤0.05作为统计学显著性界值。
2、结果
2.1 一般资料:VP组患者起病年龄明显高于PD组患者(P<0.001);二组患者病程、确诊时间及Hoehn-Yahr分级均无显著差别。(见表1)
2.2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VP组28例 (56%), PD组16例(14%),二组比较P<0.01。VP组患者 高血压病程平均16年,显著长于PD组(9年),P<0.01。 脑梗死仅VP组38例(76%)。糖尿病史VP组6例(12%),PD组8例(7%),二组间无显著差别。
2.3 初始症状: VP组患者76%(38/50)以僵直-少动起病 ,明显多于PD组(34%),P<0.001。而PD组患者66%(78/118)则以单纯震颤或震颤-僵直-少动起病,明显多于VP组(18%) ,P<0.001 。VP组另有3例以无力、面呆、少语起病(6%)。
2.4 神经症状和体征: VP组患者 颈部及四肢肌张力以铅管样增高明显,P均<0.001);PD组则以齿轮样增高为著,P均<0.001;对 称性肌僵直以VP组患者表现显著,明显多于PD组, P<0.01;震颤在PD组最为显著,P<0.001;且以上肢为主(P<0.01~0.001)。 二组间 起动困难、终止困难、转身困难比较 无统计学差别。动作迟缓、 表情减少、 姿态及姿势反射异常者二组均较多见 ,组间无显著差别。
2.5 锥体束损害症候: VP组有锥体束损害体征者22例(44%),其中病理征阳性10例(20%),面瘫或偏瘫13例(26%),言语障碍2例,偏身感觉障碍1例。 PD组未见锥体束损害表现。
2.6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VP组尿失禁(7,14%)和尿频数(5,10%),均明显多于 PD组(均为3,3%), P<0.05~0.01;油脂分泌增多、多汗、便秘等比较无显著差别。
2.7 情感智能障碍: VP组有智能障碍者19例(38%),明显多于PD组 (16%) , P<0.01 。 焦虑、抑郁在本统计中二组间无显著差别。
2.8 影像学改变: VP组多发腔隙性梗死达92%,其中以基底节、脑室周围多见,明显多于其他部位,且以双侧病损为多。VP组脑萎缩、白质疏松也显著多于PD组, P<0.01~0.001 。 PD组影像检查无脑梗死改变。 (见表2)
2.9 抗PD药物疗效比较:二组患者单用或以不同组合使用安坦、金刚烷胺、美多巴、协良行等抗PD药物治疗,除外疗效不明或未用抗PD药物治疗者,以症状(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等)减轻为准,VP组治疗有效率(10/42,24%)明显低于PD组(102/104,98%),P<0.001。 其中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者VP组20例,PD组61例。
3、讨论
血管性脑损害不是PD的发病基础,但是血管性脑损害特别是腔梗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BD)可同时伴有运动减少-僵直症状的VP。Critchley认为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隐袭起病、表情呆板、肌僵直、动作减少、碎步;而震颤常缺如,且L-多巴疗效欠佳;常同时并存锥体束损害表现。同时指出基底节多灶性梗死与此病存在病因学上的联系。但此概念一直未被广泛认同。近十多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尸检病理,证实了多发性脑梗死可以导致VP。Murrow等报告1例临床典型Parkinson病表现,而尸检未见该病的黑质病理改变,却发现其基底节广泛的腔隙性梗死。国内魏岗之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的VP病例,证明VP为一种独立的病种 。Yamanouchi等对24例VP尸检研究,发现黑质DA神经元保持良好, 提示VP主要症状与黑质无关。
根据本组病例统计结果(见图 1),分析VP的临床特点如下:VP起病年龄较晚,本组病例平均64.03岁,患病年龄平均68.3岁 。 显著迟于PD组患者。VP 组高血压病患者 (56%),显著多于PD组患者;而且患高血压病的VP患者,其高血压病程明显长于PD者,提示长期高血压更易导致VP。可见高血压病可能为VP主要合并疾病,可能与VP发病有关。 本研究中VP组患者76%有脑梗死病史 , 提示VP可能与脑梗死有关。
[第2楼 PID862] 2012-08-20 19:27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