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病理机制讨论 » 科学认识帕金森病
科学认识帕金森病
科学认识帕金森病
“我想 ,假如我不患这种怪病 ,也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帕金森病。可以这么说 ,真正了解我们痛苦的只有家人、朋友、医生 ,除此以外 ,其他人是知之甚少的。实际上 ,我们的痛苦是3 65天没有停止过 ,随着年龄的增大 ,这种痛苦的折磨还在年复一年地加重。”日前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唐北沙主任的诊室里 ,一位帕金森病人在诉说自己的痛苦。这是记者见到的唐教授诸多病人中的一个。作为国内神经遗传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唐北沙教授在神经遗传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治疗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并且依托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遗传家系的收集及帕金森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工作。唐教授说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帕金森病人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可惜 ,一般人对这个病都缺少了解 ,很多患者也存在不少错误认识。
帕金森病不是名人的“专利”
一提到帕金森病 ,很多人就会想起不少世界名人 ,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拳王阿里、著名影星J·福克斯等 ,因此 ,一些人认为帕金森病名人更容易患 ,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就拿拳王阿里来说 ,他是由于脑外伤后继发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而不是帕金森病。唐教授说 ,这同时也说明一般人对这个病了解太少 ,甚至得了也不知道。从现在的研究来看 ,帕金森病可能和年龄老化、家族遗传及环境因素关系比较密切 ,像接触化学药品、除草剂、杀虫剂等机会比较多的人容易患帕金森病。因为这些物质对我们人体的神经细胞具有破坏作用。至于帕金森病与职业的相关性 ,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结果 ,但肯定普通老百姓也患此病。
唐教授说 ,和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 ,帕金森病分少年型和老年型 ,但老年型最多见。我国在 5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是 1%,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承受病痛的老人将会增多 ,这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早期诊断越来越成为可能
帕金森病是继脑血管意外、老年痴呆症之后 ,又一严重摧残老年人健康的杀手。帕金森病的一些症状与脑意外后遗症、老年痴呆症等很相似 ,甚至一般的医务人员对此病都不太了解 ,以致该病的漏诊、误诊率极高 ,检出率和及时就诊率较低。
唐北沙教授说 ,由于帕金森病病情的严重性 ,及时诊断非常重要。可喜的是 ,随着医学检查手段的更新和进步 ,目前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已经越来越成为可能。首先是应用光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技术 (SPECT),通过做多巴胺转运蛋白机制反应脑细胞情况 ;其次是磁共振 ,通过波谱分析来反应代谢变化等。以前由于条件限制 ,很难用检查手段来早期提示该病 ,据唐教授介绍 ,由他为首的专门攻关小组从 19 9 9年开始 ,对早期诊断进行了系列对比和分析 ,但这种比较需要长时间的“考验” ,相信在 5年、8年后有更好的检测手段运用临床 ,造福患者。
唐教授提醒出现手脚震颤、僵硬情况的人务必到专门的神经内科就诊 ,以便确诊 ,具有该病遗传家族史的人也应进行相关的咨询。
科学用药提倡个体化
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首要方法 ,但由于认识的差异 ,目前在临床上用药非常混乱。唐教授认为 ,科学用药应提倡个体化。一是规范临床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很多病人一经确诊后 ,医生就上多种、足量的药物 ,惟恐效果达不到 ,唐教授强调应该逐步小量用药 ,量应个体化 ;二是在品种选择上 ,现在常用的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多巴胺游动剂等也应该因人而用 ,像左旋多巴如用量上过大、过久 ,本身对神经细胞就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至于现在提出的手术治疗 ,人脑中的两种神经递质本来是平衡的 ,发病后一种减少 ,平衡被打破 ,手术治疗就是切除脑组织中产生另一种与之相对的递质的部分 ,让神经系统重归平衡。但是由于病情是不断变化的 ,而手术不能随时做 ,所以也不能除根。治帕金森病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唐北沙教授强调 ,患者不要病急乱投医 ,随便相信广告的宣传 ,免得被骗。那些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家庭 ,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谐的家庭关系 ,并舍得投入精力 ,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身心护理 ,病人则大多能保持长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