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病理机制讨论 » 被“文化偶像”所劫持的“师徒相授”

被“文化偶像”所劫持的“师徒相授”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3781] 2008-05-30 15:19 Sunset 写道:

被“文化偶像”所劫持的“师徒相授”

  ■陈煜堃 新快报记者

  广州画院院刊最新出版的《创刊号》,由著名画家陈永锵撰写的《“伤害”梁照堂先生及其忠实弟子》一文以及梁照堂的回应文章,成为了广州各主要媒体纷纷“热炒”的理想对象。一时间,在同为国画好手的陈永锵与梁照堂之间关于中国画在教与学上的艺术辩论,被放大成了一场社会和美术界的“大地震”。

  而事实上,陈永锵的“发展”和梁照堂的“传承”,一直都是传统中国画在现当代中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就是无法统一观点。不过,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试问,没有了多样化的话语情境,又何来“百家争鸣”的精彩。所谓的“陈梁之辩”,将其定义为一次成功的媒体妙作,也许会更加贴切。

  这篇被称为“近年来最大胆的”画界评论文章,其实是陈永锵的酒后真言。那是两位好朋友在喝酒闲聊时,陈永锵的一个玩笑:你的学生怎么都像得了帕金森综合征,画画都在“抖”?就在当晚,陈永锵将之记录在案,作为对一艺术现象的个人看法。要知道,此事是发生在2000年。如今,广州画院院刊刊登此文,更被大众媒体引起极大反响,都未经陈永锵的同意,更谈不上“策划”。而梁照堂的回应,自然也是出于事件被过度放大所导致的误读才以文相对,将实情一一尽释。可见,随着事态的发展,似乎已与“风暴”中心陈梁二人没有太多的关系。

  显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后者,大家所一口咬住的问题就是:中国画两个学习体系的差异。其中,争论的中心正是“师徒相授”一词。唐人张彦远认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可见历史上,中国画教育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途径,也是各画派风格的衍流之脉序。也许,与现当代的美术教育相比,这种传统的教授模式多少会显得原始、笨拙的效率低。但在中国画这一画种的特殊的艺术规律中,“师徒相授”这种程式化的与其所讲究的“理法”可谓比较吻合,从而径取津要,以“对症下药”,非常符合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顿误”精神。

  再说,授者无心,学者有意。陈永锵一文的矛头是指向摹仿之人,而非媒体所炒的“照堂品牌”,断章取义者的错误导向,则让不少局外之人错以为梁照堂的教学方式俨然是一模子里挤压出来的流水生产线。据了解,对于座下弟子,梁照堂是授之以“道”而非“业”。也就是说,“未在弟子面前画过一笔”的梁照堂又怎么会变成一翻刻所用的“模子”呢?荒谬!

  正所谓“信于史而权于变”,梁照堂在讲究“传承”的这一教学道路上,他对“金石味”的理解与应运,是指“石之质和刀之刃在其意志之质,而不在其痕迹的表象”。所以,今日我们所见的火中取栗者,只是一些急功近利、心存侥幸的浮躁之徒。

  无可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裂变的时代。过去与现在,循之有道与喧嚣浮躁,功利之心纷扰着多少不甘寂寞的“平凡人”。所以,“文化偶像”呼之欲出,就更不用提“超女”、“快男”这样一夜成名的角儿。所谓“偶像化”,按照阿道尔诺的定义,就是指物化,就是把“有限”颠倒为“绝对”。

  眼前的“陈梁之辩”和“师徒相授”,正是如此掉进了时代的陷阱,被人为地制造出权威与大众之间的等级秩序的文化现象——“文化工具化的过程”所劫持。结合事件而言,陈永锵的针砭时弊正是直言“文化偶像”制造的利害关系,而梁照堂的积极回应也就是为己正名。确实,对于传统中国画在当代应有怎样的体格转型,是一个暂且说不清、道不明的宽宏命题,陈梁二人也是同样为此探索而在不懈的努力之中。尽管他们的路子存在差异,但却一定是有助于新貌的催生。那么,媒体在“文化偶像”这一现象的捕捉和放大,自然就造成了无谓的“陈梁之辩”。

  如此一来,孰是孰非也就免不了离题甚远。在陈永锵与梁照堂的对话中,在事件的过程中,正好暴露了中国目前工具理性猖獗的趋势,且渐向文化领域蔓延。眼看文化商品化日甚一日,眼看失去耐性而不择手段的愚昧之徒越发“理所当然”,眼看为了慧灯以继的“师徒相授”就此被劫持……我们应该清醒过来:目前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偶像,而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文化精神!
[第2楼 PID3781] 2012-08-20 19:27 Robot :

被“文化偶像”所劫持的“师徒相授” 相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