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病理机制讨论 » 人类为什么会打呵欠 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

人类为什么会打呵欠 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3642] 2008-05-03 12:51 Sunset 写道:

人类为什么会打呵欠 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4月号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打呵欠?

15周大小的人类胎儿就已经打过呵欠

下颌绷紧,嘴巴张开,吸入大量空气。紧接着快速呼出一口气,快感便随之而生。上述描述足以让人产生打呵欠的欲望。这种动作很常见,却没有科学解释。吃饭、说话和观看等一些日常动作都具有明显的功能。打呵欠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打呵欠是凶兆?

达尔文在1838年撰写的笔记《动作的普遍性》中说:“看到一只狗或者一匹马打呵欠让我感觉所有动物的构造都是一样的。”实际上,身体疲劳、精神倦怠或者肠胃消化会导致所有的脊椎动物打呵欠。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一个非常古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的时代。

打呵欠在数百万年后完好无缺地延续至今,这说明它应当具有基本的进化功能。事实上,15周大小的人类胎儿就已经打过呵欠。它能“提神醒脑”?激发注意力?还是和性冲动有关?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医生的始祖、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是写下和打呵欠有关文字的第一人。他假设,这是一个用来排放肺部“有害气体”或者使大脑清醒的系统。他试图在专著中证明所有疾病都来源于空气,因此他认为这个动作是一个不祥的信号,是发烧的征兆。虽然随后又出现了其它理论,但打呵欠最终还是作为医学领域中的小问题而被弃置一旁。仅仅在19世纪中叶才出现了一个新观点。法国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尔科和乔治·吉勒·德拉图雷特开始对一些妇女进行研究。这些妇女身上出现了强迫性呵欠,同时伴有当时所谓的“癔病”的情况。沙尔科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在这个领域颇有成果的课题:神经学。

累了?

 不完全是倦怠信号

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巴会在你的大脑中引起一系列的生化信号。当我们打呵欠时,多巴胺、催产素、乙酰胆碱、血清素和下丘脑泌素等物质会参与这个复杂而难于理解的神经过程。具体而言,多巴胺起关键作用。实际上,帕金森患者的大脑中缺乏这种物质,他们几乎不打呵欠。有些用于缓解晕船和晕车等症状的药物会抑制乙酰胆碱,从而明显减少打呵欠的频率。科学家们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性激素和类鸦片物质。前者可能和时而在男性身上发生的勃起有关,后者则可能减弱我们的反应能力,将呵欠变成无法中止的动作。

然而,难道整个大脑机能只是为了发出一个简单的倦怠信号而活跃起来?驾驶、阅读、等待和乘坐公共交通等活动单调而具有重复性,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最常打呵欠。其它容易产生这种表现的情况并非更加复杂:睡觉之前和起床之后的片刻,丰盛的午餐之后的休息时间,斋戒的日子,以及晕车或晕船的时候。在这些情景中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证明大脑的复杂性和打呵欠的永恒性。

有些情况不具有厌烦、疲倦或胃部涨满的特点,但也能使人打呵欠:运动员参赛前夕,跳伞运动员第一次跳伞前的时刻,学生参加考试的时候,以及音乐家在音乐会开场前的准备时间。引起打呵欠的大脑机能似乎会在重大突发事件之前,且同时处于警惕和戒备状态的情况下活跃起来。这些情况也发生在动物界。很多物种会在交配之前打呵欠。雄性泰国斗鱼在攻击对手之前也会打呵欠。在动物园里,经常可以见到狮子和猴子在距离开饭不到一小时的时候张大嘴巴打呵欠。

为脑供氧说法不正确

这些发现预示着目前传播最广的理论将得到发展。过去且现在仍被传播的一个观点认为,打呵欠“为大脑提供氧气”。现在它已被彻底否定。8 0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R·普罗文知难而进,对打呵欠进行了实验研究。他让一些学生在吸入含有不同浓度二氧化碳的空气的同时尝试着开始学习。参加实验者平均每小时打24个呵欠,与吸入二氧化碳的浓度并无干系。因此,这个实验说明,为大脑提供氧气并不是打呵欠的原因。

普罗文的同事、美国坦普尔大学的罗纳德·本宁格尔决定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给几个人提供了一个轻便的设备,让他们每当想打呵欠的时候就按下设备上面的按钮。收集了两周信息之后,本宁格尔发现打呵欠的最高频率发生在需要保持特别重视或付出特别努力的活动之前的15分钟内。

避免失去外界联系

这个实验证明,打呵欠应该是动物用以增强警惕的一种方式。对交配和捕猎活动而言,这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在疲劳和倦怠的时候打呵欠也可能是由于身体试图避免陷入一种与外界失去联系的表现。

然而,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一个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现象:只有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能体会到“传染性”打呵欠。此外,尽管很多父母以这样的方式表现疲劳,但是用哭声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婴儿绝对不会模仿。英国斯特灵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安德森和保利娜·米诺2003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这种行为不会发生在5岁或6岁之前。

由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千住合志领导的小组在2007年完成的实验显示,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也不会“受传染”。缺乏移情的个体身上完全没有这种现象,这种情况可能说明,该现象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关。所谓的移情具有基本的进化功能。例如,当一只鸽子发觉有人靠近,就会起飞,整个鸽群也立即随之起飞,虽然大部分个体并不知道发出警报的原因。

呵欠也传染?

传染性呵欠有利进化

2005年,由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的里塔·哈里领导的一组德国和瑞典神经学家发现,在“传染性打呵欠”的时候,大脑的颞上沟会活跃起来。这个区域在眼睛和嘴部活动的感知过程中也会起作用。正如在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中使用的笑脸所证明的一样,这些表情是感知他人情绪的主要载体。那么这种集体行为有可能已经在进化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在群体中“传播”警戒状态的工具得到巩固加强。虽然不知道是否如此,但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是,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在促使我们打呵欠。难道您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没有比平常更想打呵欠吗?
[第2楼 PID3642] 2012-08-20 19:27 Robot :

人类为什么会打呵欠 至今也没有明确答案 相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