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病理机制讨论 » “生命”利用究竟有没有底线

“生命”利用究竟有没有底线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2960] 2007-12-18 16:57 Sunset 写道:

“生命”利用究竟有没有底线

  干细胞为医学治疗展现了无限的前景,甚至使某些人看到了长生不死的希望。它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冲击着一切禁忌,我们不禁要问:对“生命”的利用究竟有没有底线?

  干细胞的发现是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它们处在细胞分化的起点,令我们得以窥见生命奥秘的一斑。

  回顾历史,引领生物学家们走上干细胞之路的是一位美国胚胎学家。1970年,勒罗伊·史蒂文斯(Leroy Stevens)通过对小鼠的观察发现,某些胚胎细胞一旦被移植到子宫之外,就会发育成为畸胎瘤,一种混杂着多种无序生长的组织(牙齿、骨骼、肌肉)的肿瘤;简单地说,这些胚胎细胞有能力进行增殖,能形成多种不同的细胞。这在当时可是闻所未闻的。史蒂文斯将其发现命名为“多能胚胎干细胞”。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陆续展开实验,以深入了解这种奇特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1981年,英国科学家马丁·J·埃文斯(Martin J. Evans)成功地从小鼠胚泡内细胞团分离出一些未分化的细胞系,并将它们无限期地保持在这种状态之中。这一成就标志着对分化之前的ES细胞进行研究成为了可能。

  生物学家们很快发现,在将ES细胞从培养基中提取出来并植入胚胎之后,不仅它们自己会参与胚胎的正常发育,而且在整个成年机体中也能找到它们的后代,这说明这个成年机体是一个真正的嵌合体。后来的突破更令人欣喜:8年前,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从人类胚胎中首次分离出ES细胞。胚胎干细胞一跃而跻身于媒体报道最多的科学发现之列。

  10年功夫,干细胞在治疗应用方面显露出的巨大潜力便完全搅乱了医学伦理的界限,催生出各种无比疯狂的希望,刺激着某些唯利是图的私营企业的野心。这场热潮始自1996年7月,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这一杰作立刻引起人们对人类克隆的恐慌。199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自己的立场,认为人类克隆是对个人尊严的侵犯。一年后,美国科学家成功建立人类干细胞系,再次强化了公众对科学是否会把人变为零件的担心。此后,各国相继立法,力求勉强跟上科学研究在这一领域飞速迈进的步伐。

  您知道西班牙王储菲利浦与英超联赛的五位球员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很简单:他们都初为人父,他们决定将各自的宝宝出生时的脐带血冷冻(-196℃)起来,以保存其中珍贵的干细胞,这样日后万一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宝宝的身体出现损伤时,就有了“替换零件”。

  令他们产生如此期待的是,那些私营的胎盘血保管公司所作的承诺。这类机构的数量现已达到136家,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国。这些公司开列了一张长长的疾病清单,这些疾病有的已经能用干细胞进行治疗(比如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有的或许在将来能用干细胞加以治疗(如糖尿病、心肌炎……)。然而,这些承诺,实际上是对科学进步所下的一个赌注。法国生物医学署主任卡琳·康比(Carine Camby)说得透彻:“那种宣称这种细胞令阿尔茨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等病症的治疗希望近在咫尺的说法,可以说是一种诈骗。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定是否将会如此。”不过那些保管公司却毫不在乎,它们已经将这些“超级细胞”在理论上乃至设想中的潜能转变成了现实的有利可图的生意:脐带血采集,每例收费2000欧元;每保存1年,收费100欧元。

  法国巴黎科尚研究所(Institut Cochin)所长阿克塞尔·甘恩(Axel Khan)是法国国家健康与生命科学伦理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他将这种做法称为“利用希望捞一笔”。他认为这种做法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商业化的问题。纵使脐带干细胞的提取本身并不违背伦理——脐带本来一直被当做“废物”,但在今天,对人体的一部分进行商业开发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血液、组织、细胞、DNA……越来越多的生物样本成为了研究工具,受到觊觎。对“生命”的利用是否有底线?不管是法国还是欧盟,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它们只是禁止“将人体及其构成部分用于商业目的”。可是这一禁令显然被钻了空子:私营脐带血保管公司遍地开花就是明证。

  “据估计,干细胞市场的价值可能高达150亿美元。”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ESSEC)的教授格雷戈里·卡兹-贝尼舒(Grégory Katz-Bénichou)指出,“当然,这一估计的前提是它们能为那些为害最甚的疾病提供治疗。”法兰西生物技术协会(France Biotech)主席菲力浦·普莱蒂(Philippe Pouletty)则认为,这类技术“到2020年或2030年将能带来50亿至500亿欧元的营业额”。

原载《新生命》;撰文 Philippe Chambon, Caroline Tourbe et Clara Dufour;编译 全志钢
[第2楼 PID2960] 2012-08-20 19:27 Robot :

“生命”利用究竟有没有底线 相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