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研究动态 »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3867] 2008-06-15 18:32 家族 写道: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新加坡经济转型,不少传统家族企业为寻找下一代接班人而发愁,本地历史悠久的中药保健品制造商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现年58岁的第二代掌门人钟衍燊坦言,自己当年接班之际也着实经过了一番心理挣扎。

  1974年,24岁的钟衍燊刚服完兵役,正在踌躇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他说:“在六个兄弟姐妹之中,我是唯一接受华文教育的儿子,从小进店里帮忙、耳濡目染下也接触了不少中药知识。父亲就劝我入行,告诉我:既然打下基础就别浪费吧,到外面打工,事业发展肯定不如继承家里的生意好。”

  或许就是父亲钟炎洲这一席“外面风大雨大”的循循善诱,说服了这个懵懂小伙子决定留下,踏入中药界。

  而他一路走来也从未后悔。34年后的今天,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在他的掌舵下已成为本地最大中药和保健品制造商之一,员工46人,年营业额500万元,每年生产400多种“新加坡制造”的中药和保健品,全岛的九成中药行、七成中医诊所里都找得到自家产品的踪迹,也外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泰国等地。

  谈起接班人,育有一对儿女的钟衍燊的态度非常坚决:“公司累积了两代的规模,一定会找一个接班人继承,不可能让它断层消失。”

  他打算把生意棒子交给从澳洲学成归国的30岁儿子,把家族生意的命脉延续下去。他已委任儿子制定产品行销策略、网站设计,也参与整个产品系列的重新包装,在三至五年内好好磨炼,逐渐安排他接班。

  钟衍燊承认:“我那时候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业务规模比以前大十多倍,儿子要从基础上做起会更困难。”但却也不忘在话中有所保留:“当然我还是尊重他,不会影响儿子的决定。”

  儿子对中药是否有兴趣?他笑了:“慢慢培养!”
[第2楼 PID3867] 2012-08-20 19:27 Robot :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相关

[第3楼 PID3868] 2008-06-15 18:32 家族 写道:

回复: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看好中成药本地市场前景

  90年代,钟衍燊自创“绿叶”品牌并委托中国名厂生产。几年后,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以及供应时间,而把生产移师本地,斥资100多万元在本地设厂生产中成药。

  不同于一般人想象的传统中药,钟炎洲所生产的中药,胶囊、颗粒、片剂等,花花绿绿的外形与西药甚至糖果相仿。工厂每个月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达到十万洁净级别水准,在2006年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所颁发的GMP证书。

  去年5月,钟衍燊却遇到了事业中最艰难的时刻。

  公司的厂房所在地——亚历山大分销园(Alexandra Distripark),由于要重新发展而与它们提前解约,限定他在半年内搬迁,这个消息可说是沉重的打击。

  他说:“在寻找新厂房过程中,有时谈拢后对方又不卖了,有的临时又要涨价,使我承受很大的压力。新加坡产业又刚好开始涨价,可说历尽千辛万苦。”

  今年1月,他终于在加基武吉找到合适的地点,有了前车之鉴,他不惜买下厂房迁移和装修,前后共花了将近500万元。

  在58岁的年纪,肯砸下这么一大笔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好中成药在新加坡市场的前景。

  钟衍燊说:“人口不断老化,保健品肯定有市场,而且价格并不贵,老年人也负担得起;另外,中药虽然疗效不快,但比起西药,副作用少,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然的要求,对一些如高血压、头痛、腰痛等需要调养的慢性病尤其适合。”

  从90年代后期起,我国政府立法规定中药的生产、销售、进出口程序规范化。目前,本地中药店及中医诊所有上千家,而在数十家中药生产厂家和医疗保健出入口商当中,已取得GMP(优良药品生产规范)证书的只有10多家。
[第4楼 PID3869] 2008-06-15 18:32 家族 写道:

回复: 钟炎洲生意从“大钟”传“小钟” 年产新加坡制中成药400种

钟衍燊:因政府要求严格 “新加坡制造”中成药显优势

  针对一些中药商反映希望政府松绑的要求,钟衍燊认为,正因为我国政府要求严格,“新加坡制造”的中成药的优势才能凸显出来。

  他说:“过去市场良莠不齐,发生很多事故,经媒体报道后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中成药)的信心。毕竟,药物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如果管得不严,就无法维持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水平。日后只会更严格,中药厂商也须时刻提升自己。”

  从“绿叶”牌中成药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他所言的确不假,除了有不少东南亚厂商接洽,不时也有洋人游客从国外写信来,要求把产品邮寄过去。在印尼,这种中成药居然还发现了仿冒品。

  钟衍燊承认,本地中药市场逐渐饱和,惯用中药的消费者大多已成了顾客,是开拓新市场的时候了。最近,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开始把行销网扩展到西药房如屈臣氏(Watson)和佳宁(Guardian Pharmacy),另外在百货公司和超市如奥奇(OG)、慕斯达法购物中心(Mustafa Centre)也都找得到“绿叶”牌中成药及保健品。

  另外,他也计划聘请品牌顾问,为“绿叶”进行一轮门面大整修。除了重新设计包装,使整个产品系列的形象更一致,也将推出网站,让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一代更加了解中成药。

  展望未来,钟衍燊列下五年大计:攻占亚细安市场,把年营业额提升到800万美元(1103万新元);下一步则走向欧美市场。他展开自信的笑容:“是开始冲刺的时候了。”

父亲勤奋节俭 儿子不甘寂寞

  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是本地中药业的佼佼者。但很多人不知道,从明朝祖先在宫廷当御医开始,钟家就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5年,擅长小儿科、颇受海南社群敬重的中医师钟炎洲在海南二街(现在的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和美芝路交界处)开了家小药行,一边替人把脉看诊一边卖药。300平方英尺的小店面,雇了两名员工负责门市和抓药,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简单平和。

  然而,传到活泼外向、不甘寂寞的第二代钟衍燊,想法就不同了。

  钟衍燊说:“我想了想,当个坐堂医师充其量只能等人上门看诊,倒不如行商能广交四海,于是在中医和中药之间选择了后者。”

  算盘虽然打得响,但接下来要走的路却很长。药行生意规模小,不但事事要一脚踢,招徕生意时也要常常拉下脸求人,这可是当初在部队已当上军官、在军中发号施令的钟衍燊所料想不到的。有时顾客急等用药,钟衍燊早上七点就必须爬起送货。每晚在回家路上,父子俩的车后座也载满药品,一家又一家送货,通过持之以恒的服务逐渐累积客源。

  父子俩一起工作,却也闹出不少笑话。钟衍燊说:“不少人打电话到店里找‘钟先生’,却说不出是哪一个,了解状况后索性‘老钟’和‘小钟’分开叫。”于是,“小钟”也成了钟衍燊一直沿用至今的昵称。

  1970年,钟炎洲老先生患上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后退休,30岁的“小钟”正式接棒主掌大权,也开始了钟家从未经历过的业务改革。他斩钉截铁地说:“老人家多靠勤奋节俭过日子,但新加坡在发展,靠这种思路势必做不下去,一定要提升。”

  “提升”这个在访问中常出现的字眼,阐述了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一路来的发展轨迹。

  当时,中国还未对外开放,很多人想进中国都不得其门而入,能引进中药的只有十几家本地大型入口商,钟炎洲私人有限公司也就停留在向它们拿货,转卖给中药行和中医诊所的模式,并从中抽取3%的微薄利润。

  80年代中叶,中国对外开放,钟衍燊看出这个靠人吃饭的二手经销模式无法长久,于是决定亲身赴中国寻找新货源,从代理中国小厂家开始做起了贸易,渐渐做出了成绩,许多中国大厂家也纷纷找上门来,把独家代理权交给他。

  钟衍燊认为,自己的华校背景,同中国人打交道时有优势:“我懂得诗词、历史、地理,与中国人在文化上相近,有时候说几句谚语,开开玩笑,大家的距离就拉近了许多。”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