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防治资料网: 珍爱生命, 积极预防, 拥有健康, 告别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 | RSS 订阅 | Email 订阅 | QQ群: 161053702

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研究动态 » 广州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本月底落成

广州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本月底落成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

[第1楼 PID3491] 2008-04-08 06:46 大尾巴狼 写道:

广州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本月底落成

来源: 广州日报
在离开之前,他们把肉身留给了这个世界,或用于医学研究,或帮助他人恢复光明和健康。而家人却连悼念的凭证都没有——他们未留下一抔骨灰。这些平凡却闪光的生命值得我们铭记,今年4月下旬,一块遗体捐赠者纪念碑将竖立在新塘中华墓园,他们的名字将铭刻于石碑,供后人瞻仰、献礼。

  设计:一朵红棉两瓣心

  本报讯 (记者周祚 通讯员穗民宣)本报曾于3月30日最早报道了广州将在新塘中华墓园建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的消息,昨天记者从新塘中华墓园管理部门又了解到,该纪念碑将于本月底落成揭幕,从2000年至今,103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将永远铭刻于其上。

  可刻2000姓名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是广州红十字会与广州市民政局共同兴建的。“为遗体捐献纪念碑是红十字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去年底,他们找我们商谈,双方一拍即合。由我们无偿提供土地,红十字会向市财政申请拨款。”有关人士说。据了解,新塘中华墓园从去年至今,专门聘请设计师,从设计、选材上进行特别设计,并派人赴上海参观考察了该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的情况。一年来,几易其稿,最终达成双方满意的方案。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设在新塘墓园艺术墓区正中位置,占地15平方米,高2.1米,碑身用印度红石材,主碑正中是广州市花“红棉”。红棉两边是“两瓣心”。主碑两边是各3根石柱。石柱上将刻上捐献者的名字,预计大约可以刻上2000多个名字。

  “我们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是要体现三个含义:一是体现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具有广州特色;三是庄重大方。”现在这个纪念碑的设计意图就蕴含了这几个意思,比如木棉花中间是镂空的、两瓣心形上刻的人形也是微凹的,表现的是遗体捐献者死后,他们的遗体被用于医学或研究用途的伟大奉献精神。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加上周围矗立的6根石柱,大方简洁,给人印象深刻。

  月底即可拜祭

  这座碑也是华南地区首座纪念遗体捐献者的石碑。不少市民对此行为表示赞赏。

  有市民认为,为遗体捐献者建纪念碑很有必要,也希望这个石碑能够教育一代一代的广州人。自2000年广州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以来,广州市有103名遗体捐献者为公共利益作出贡献。

  “今年清明节期间,家属就可以到新落成的纪念碑前拜祭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纪念碑预计在今年4月下旬完工,届时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将举行大型的纪念碑落成仪式。到时候,还会邀请部分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到场观礼。

  捐献故事

  本报讯(记者任珊珊、石善伟、伍仞 通讯员李绍斌)昨天上午,广西梧州人谭先生和老母亲到广医一院病理科探望了在那里保存着的父亲谭文心的脑组织标本。让谭先生感到舒心的是,广医一院神经内科的邵明教授代表医务人员当场郑重地向他们一家人致敬。

  两年前,患帕金森病十多年的老人谭文心病情进入晚期。躺在病床上,看着同样患有帕金森病的儿子,他决定做些什么——他叮嘱家里人,自己去世后要把遗体捐赠给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让医生对医学界目前尚未明确的帕金森病病因进行研究。今年3月,老人因肺炎在广西梧州去世。第二天,广医一院派车把老人的脑组织带回广州,老人的遗体交还给家属,在当地火化。谭先生告诉记者,父亲的本意是把遗体全部捐赠出来给这家一直为他看病的医院,但由于梧州和广州相距太远,运送起来不方便,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方法。

  现在,谭先生一家都为此而感到骄傲,“为父亲解剖的黄医生说,父亲是他从业30年以来遇到的第一例遗体捐赠者,广医一院的邵明教授也告诉我,父亲可能是全国第一名自愿捐赠遗体的帕金森病病人。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父亲的音容笑貌都留在我们心里,不一定要有什么实体来纪念,像现在这样贡献社会,意义要大得多。”

  谈到广州将为遗体捐赠者建立纪念碑、香港等地区医学生在解剖遗体前会举行一个小型追思会时,谭先生表示赞同:“我们把父亲的遗体捐赠出来,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帮他达成心愿。不过,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养成这种纪念、追思遗体捐赠者的习惯,一来减少了遗体捐赠者和家人的顾虑,也是对这种善举的感谢和表彰,当然是件好事。”

  7年103人捐献遗体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石善伟、伍仞 通讯员李绍斌)昨天下午,记者从广州市红十字会获悉,自2000年广州开展遗体捐献工作以来,全市共有103人实现了捐献。

  广州四家医学院接受捐赠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记者看到了自2001年起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的名单,可以发现,捐献者男女比例相当,除了几例十几岁的之外,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记者粗略地估计了一下,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广州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欧阳炳惠谈道,目前广州市正式登记在死后捐献遗体的人数接近1000人,这一数目虽然较上海等城市还有差距,但是在广东省内来说还是首屈一指的。据了解,目前广州市遗体捐献的登记和接受单位有四家,分别是中山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学院。

  广州捐献与京沪有差距

  据了解,申请捐献遗体的市民须填写“广州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办理登记后会向志愿者颁发纪念证。

  然而,“即使领了纪念证,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捐献。”欧阳炳惠表示,因为遗体捐献完全自愿,登记者可以反悔并随时选择退出,而且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中山大学遗体捐献登记站工作人员林老师说,从2001年建站至今,总共有500多名志愿者前来登记,60多人实现了捐献。其中,去年至今共有近60名市民登记报名,实现捐献的则有十多人。“北京和上海比我们做得好。北京登记的有几千人,实现捐献者累计200多人。”

  遗体捐献知易行难

  认同捐献者高达八成 打算捐献者不足五成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石善伟、伍仞 通讯员李绍斌)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对于遗体捐献这项义举,持认同观念的市民高达86%,但打算捐献者不足五成。

  希望对遗体归宿有知情权

  欧阳炳惠说,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中有一项指标,要求“市民对捐献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的认同率超过50%”。市红十字会对此做过两次调查,2005年的结果显示市民认同率达82%,2007年的市民认同率高达86%。然而对于“你会登记成为遗体捐献者吗”的体温,作肯定回答的不足50%。

  “市民对遗体捐献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认识,但一落实到自己,还是有障碍。”欧阳炳惠说,这和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有市民提出,希望对遗体的最终归宿有充分知情权。邝小姐说,父亲最近说起身后捐献遗体的打算,“可听说捐献之后就不清楚遗体的最终归宿了,真的很难接受。”她建议“把剩余的骨灰交给家属,哪怕只是一捧。至少能给家人留一个念想。”“捐献协议上已经写明,不会保留骨灰。”林老师也表示,使用后的遗体将被送往火葬场集中火化,并由火葬场统一处理。

  据了解,捐献者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或是供医生进行病理解剖。作为标本的遗体捐献后不会立即使用,通常要在福尔马林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才能用于医学教学,最终保留不会很完整。

  另外,捐献者去世后,要先从医院送往殡仪馆,然后由医学院校派车到殡仪馆迎回遗体。而在前一段旅途中,家属要自掏腰包请殡仪馆派车将遗体运走。这一做法引起不少捐献志愿者家属的不满。

  林老师认为,在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方面还要“多多努力”。他建议尽量减少自掏腰包送遗体等情况,“政府可对殡仪馆进行一定补助,鼓励这一行为。”
[第2楼 PID3491] 2012-08-20 19:27 Robot :

广州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本月底落成 相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