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研究动态 » 科学与伦理的N次碰撞
科学与伦理的N次碰撞
[第1楼 PID2590] 2007-10-07 13:12 香香 写道:
科学与伦理的N次碰撞
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9月5日宣布,原则上批准在实验室培育人兽混合胚胎。杂交胚胎的培育是近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副产品”或者说是“变种”。基因改造、克隆人、辅助生殖技术、定制婴儿……当现代生物、医学技术革命在一路高歌猛进时,它也越来越多地与生命伦理这一被赋予全新的内涵的古老课题狭路相逢。在两者激烈的碰撞中,究竟是科学挑战了伦理的底线,还是伦理捆绑了科学的手脚?引子 英国批准混合胚胎研究
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5日决定,批准研究人员用动物卵子和人体遗传物质混合形成胚胎。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目前所培育的混合胚胎被称为“胞质杂合体”,即从患有特殊病症的病人的皮肤细胞中提取细胞核,植入剔除了细胞核的牛或兔子的卵细胞中。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种混合胚胎中将有99.9%的遗传物质属于人类,只有不到0.1%来自动物,是最接近人类胚胎的一种,从中提出的干细胞将为寻找治疗帕金森病等疑难疾病的方法创造条件。HFEA将于今年11月就是否批准两个英国研究小组的申请做出决定。如果顺利,科学家有望在年内培育出英国第一个人兽混合胚胎。
这一决定引起巨大争议。一些团体认为研究最终会导致出现“基因改良婴儿”,形成后的混合胚胎本身最终会遭“毁灭”,违背了伦理道德。持反对意见者还认为,胚胎也有生命,也是人,不应用于实验。而且带有人体和动物物质的混合胚胎在生物学上属性不明。
碰撞一
个人DNA图谱问世 伦理挑战:基因会成为另一张歧视标签吗?
今年5月,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成为世界第一份完全破译的“个人版”基因组图谱的拥有者。与花费10年时间才绘制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相比,这份“个人版”DNA图谱的耗时和成本都大幅缩减,意味着未来人手一份“生命天书”将很快成为现实,它将帮助发现我们与基因有关的疾病、智力、冒险精神、信仰、性格等问题的密码。
但令人困扰的是,当人们意识到基因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健康,还影响着天分、性格和甚至人品,“基因命运论”是否会大行其道?基因隐私一旦泄露,是否会导致一种新的“基因歧视”的诞生?人们对待那些DNA存在异常的人群时能否不戴有色眼镜?保险公司也可能会因为某人携带致病基因或缺陷基因而拒绝其投保。
碰撞二
从试管到“定做”婴儿 伦理挑战: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了?
2006年,在全球第一家提供成熟婴儿胚胎细胞的“晶胚银行”——“亚伯拉罕生命中心公司”,试管婴儿技术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因为这家人体胚胎库是根据不孕症夫妇的“订单”,完全利用互不相识的男女捐献的精子和卵子“定做”胚胎。不育夫妇可以选择婴儿的性别,甚至要求头发和眼睛颜色。
虽然这一切听上去挺美,但是将人类繁衍彻底商业化的行为无疑会令极大地刺痛人们的伦理神经。当本该是人类爱情结晶的婴儿,变成了类似于超市中的商品——经人设计,投入生产,再送货到家——人类生命尊严还剩多少呢?
碰撞三
人造子宫成为可能 伦理挑战:我们还需要另一半吗?
2005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妇产科教授、华裔女科学家刘鸿清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培育人造子宫的动物试验取得成功,有望在未来20年内让人造子宫“生子”。不过有些匪夷所思的是,男性在这种技术下帮助下也可以“生孩子”,做一回“妈妈”。
今年4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东北部英格兰干细胞研究学院的卡里姆·纳伊尼亚教授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正寻求研究许可,以便能够尝试从女性的骨髓组织中提取并培育精子细胞。他们此前已经从男子的骨髓组织中成功提取并且培育出了精子细胞。
如果这一技术成功,那些长期受不育症困扰的男性将可能从此摆脱烦恼,而单身主义的女性和女同性恋者也可以不需要借助男人而拥有自己的孩子,但人造精子的出现将使男人的存在显得似乎有点多余。
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就可以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人造卵子,人造精子和人造卵子联手,有可能用完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新生儿。
碰撞四
人造疯老鼠问世 伦理挑战:人类有权这样“改造”生物吗?
今年7月,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批患有人类疯病的转基因老鼠。研究者向一批老鼠卵细胞中植入了一种“疯病基因”,这种基因与人类身上一种高致病率的突变基因相似,而经过改造的卵子经过人工受精后形成了可成活的胚胎。而当这批小老鼠降生,它们的大脑出现出了与人类精神病人类似的活动,时而抑郁消沉,时而紧张好动、活跃过度。
研究人员认为,培育出具有精神病人症状的实验鼠,将有助于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查明精神病发病原理,从而开发出能根治这种病症的新药物或开发基因疗法。不过,在动物权利保护人士看来,这种研究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所制造的老鼠生来就注定遭受精神病的折磨,是很不人道的。
碰撞五
人造生命呼之欲出 伦理挑战:人类可以扮演“上帝”吗?
今年6月,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实现了完整的基因组在物种间的移植,“移植手术”后发现,经过改造的capricolum细胞开始在植入的基因组的控制下,这一“里程碑式”技术的成功为首个“人造物种”的降生奏响了序曲。
文特尔说,他将在“几个月内”利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展开类似的移植试验,实现科研史上零的突破。如果试验成功,文特尔就能宣布他造出了全球第一个“合成生命”形式。而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制造出一种合成微生物,它可以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细胞,并排放出可以当作燃料用途的甲烷。这种成就将有助于降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帮助减少全球变暖问题。
不过,从零起步创立新生命形式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但不少人已经表达了伦理上的担忧,并发出“叫停”的呼吁。他们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
即便不是商业化的运作,“定制婴儿”就可以顺利开展了吗?伦理学上担忧仍然存在——剔除“不合格”的胚胎是否会滑向优秀人种发展论?
[第2楼 PID2590] 2012-08-20 19:27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