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帕金森 Parkinsonism 论坛 » 帕金森 parkinsonism 研究动态 » 苏州医患沟通新现象引热论(话题新闻) 人民网-江南时报
苏州医患沟通新现象引热论(话题新闻) 人民网-江南时报
[第1楼 PID2441] 2007-09-22 09:27 wwdychx 写道:
苏州医患沟通新现象引热论(话题新闻) 人民网-江南时报
9月19日,台风韦帕奔袭苏城,大雨滂沱,行人稀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二楼试教室却座无虚席,众多帕金森症的病友来到这里,聆听刘春风医师的讲座。和以往类似讲座不同的是,刘医生到场后,向各位病友分发了一本名为《写给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患者》的书籍。在这本书中,多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把自己诊疗中的体会以文字形式奉献给患者,通过正确指导增强患者抗击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刘医生向记者表示,发专业书籍给病人,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疾病,克服“畏病”情绪。因为就他了解,很多病人患了帕金森症这样的重症,心理压力巨大,对疾病的无知导致了病情的加重。此书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当事人言<<<
刘春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自1985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来到苏州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以来,我总想为病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点事情。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帕金森病门诊,为患者建立医疗档案,指导书写疾病日志,并即将成立“帕金森病患者之友”,当然也包括这本科普书。我始终觉得:对于患者来说,一个人承担疾病,实在太苦太难!帕金森病已成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虽然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但通过医生的科学指导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在很多患者中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许多病人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但是,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当看到一些患者因为相信所谓的秘方或种种能根治、治愈的允诺,浪费大量精力、钱财,导致误诊、治疗不当的时候;当听到一些病人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的时候;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临床研究的帕金森病医师,仅仅在门诊的十几分钟或一段时间的随访内,给予他们的支持还远远不够!于是,我会同本院多位医生,历时一年编写了此书,企盼此书能架起医患沟通的新桥梁。
市民发言<<<
王小姐(苏州大学商学院学生)我认为这件事蛮有意义的。医生之所以权威,就是因为他有着别人没有的诊疗知识。套用经济学上的一句话,医生和病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医生基于经验和知识,让病人相信他。病人因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常常担惊受怕,把一些正常现象看做了不正常现象,以至影响了病情的发展。现在刘医生捅破了窗户纸,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友分享,真正是抓住了根本,因为病人要健康,归根结底要靠自己。
金先生(苏州第十中学老师)医生向病人赠书,这倒是个闻所未闻的事。在当前,病患关系还是很紧张的。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生和医院的负面新闻也时有耳闻。一个医生能放下架子,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开导病人心理,减轻病人压力,这很不容易。
欧先生(参加讲座市民)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刘医生不是个一般的医生,他了解病人的心理,知道病人最需要什么。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某人被告知得了癌症,精神崩溃,身体很快就垮了,不久后被证明这是误诊,他的身体很快又恢复了。一个病人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病情有深刻地了解。了解了,很多东西就不怕了,该吃饭还是吃饭,该睡觉还是睡觉。刘医生的方法应该推广。不要让病人“久”病才成医,医生应该主动告知医疗和疾病知识。
专家发言<<<
杨俊(苏州广济医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医患沟通是双方的事,刘医生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一种沟通模式上的创新。过去,类似的临床经验等都是一个医生长期医疗实践后,观察、整理之所得,通常我们只能在相应的医学论文和科技书籍中才能查阅。现在,刘医生把这些都告诉病人,帮助他们了解病情、调解心理,大大拓宽了医患交流的渠道。当然,这样的做法到底对病人的病情有多大的调节作用,还需要观察,需要更科学的结论。但我个人很赞同这样的做法。
[第2楼 PID2441] 2012-08-20 19:27 Robot :